言行一致
言行一致的反义词解析
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言不由衷 | 由:从;衷:内心。 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;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;指心口不一。 |
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三年》: 信不由中,质无益也。杨伯峻注:“人言为信,中同衷。” |
心口不一 |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。形容人的虚伪、诡诈。 | 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82回:“我是这们个直性子,希罕就说希罕,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。” |
表里不一 | 表面和内在不一样。 | 《逸周书・谥法解》:“行见中外曰悫。” |
言行不一 |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。 | 《逸周书・官人》:“言行不类相似,始终相悖。” |
言行相诡 | 诡:违反,违背。 说的和做的相违背。指言行不一。 |
《吕氏春秋・淫辞》:“言行相诡,不祥莫大焉。” |
口是心非 | 心口不一致;口上说一套;心里想一套。形容心口不一致。 | 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微旨》:“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。” |
口不应心 | 应:符合。 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。 |
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官人,你昨夜恁般说,却又口不应心,做下那事!” |
大吹大擂 | 吹:吹嗽叭;擂:打鼓。 原指用劲地吹喇叭和敲锣打鼓;表示庆贺。现比喻大肆宣扬;过分地夸张或吹嘘。 |
元・王实甫《丽春堂》第四折:“赐你黄金千两,香酒百瓶,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,做一个喜庆的筵席。” |
自相矛盾 |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。矛: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;盾: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。 |
《韩非子・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之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勿能应也。” |
耍两面派 | 耍两面手法,表里不一,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。 | 毛泽东《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>的序言和按语》:“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?” |
行浊言清 | 说得好听而行为卑劣狠毒。形容言行不一。 | 唐・李虚中《命书》卷中:“言轻行浊,执不通变。” |
言方行圆 |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。 | 汉・王符《潜夫论・交际》:“凡今之人,言方行圆,口正心邪。” |
有口无行 | 有虚言而无德行。 | 《后汉书・史弼传》:“窃闻勃海王悝……外聚剽轻不逞之徒,内荒酒乐,出入无常,所与群居,皆有口无行,或家之弃子,或朝之斥臣。” |
出尔反尔 | 尔:你;反:同“返”;回。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;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。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;又自己反悔。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;反复无常。 |
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下》:“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!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’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言行一致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言行一致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