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无点墨
胸无点墨的反义词解析
| 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 
|---|---|---|
| 博学多才 | 博:广博;知道得多;才:才能。 学识广博;有各方面的才能。 | 《晋书・郤诜传》:“诜博学多才,瑰伟倜党,不拘细行,州郡礼命并不应。” | 
| 博古通今 | 博:广博;知道得多;通:通晓。 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。形容知识渊博。 | 《晋书・石崇传》:“君侯博古通今,察远照迩,愿加三思。” | 
| 博大精深 | 博:广博;精深:又专又深。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。 | 明・姜世昌《逸周书》:“迄今读之,若揭日月而行千载,其博大精深之旨,非晚世学者所及。” | 
| 墨客骚人 | 墨客:文人;骚人:诗人。 泛指文人。 | 唐・韩愈《祭薛中丞文》:“诗人墨客,争讽新篇。” | 
| 学富五车 | 学问很多;有五车书。形容读书很多;学识渊博。富:丰富;五车:指五车书;形容书很多。 | 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 | 
| 才高八斗 | 才:文才。 形容人文才很高。 | 明・陈汝元《金莲记・偕计》:“不佞姓苏,名轼,字子瞻,眉州眉山人也。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。” | 
| 骚人墨客 | 骚人:原指《离骚》作者屈原及楚辞作者;后泛指诗人;墨客:文人。 指诗人、作家等风雅的文人。 | 《宣和画谱・宋迪》:“运思高妙,如骚人墨客登高临赋。” | 
| 饱学之士 | 饱学:学识渊博。 指学识渊博的人。 | 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6回:“公等皆饱学之士,登此高台,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?” | 
| 八斗之才 | 八斗:指量多;才:才华。 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;诗文多而华美。 | 唐・李商隐《可叹》诗:“宓妃愁坐芝田馆,用尽陈王八斗才。” | 
| 读书破万卷 | 破:突破;引申为尽;通;卷:书籍的册数或篇章。 刻苦而认真地学习;翻破了万卷书。形容读书很多;学识渊博。 | 唐・杜甫《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》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 | 
| 七步之才 | 形容人有才气;文思敏捷。 | 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;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” | 
| 腹饱万言 | 指学识渊博。 | 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苏小妹三难新郎》:“那秦观秀才字少游,他是扬州府高邮人,腹饱万言,眼空一世。” | 
| 书通二酉 | 比喻读书甚多,学识丰富精湛。二酉,指大酉山、小酉山。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。后因以此为喻。 | 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・宋・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” | 
| 满腹珠玑 | 形容人富于文才。 | 唐・杜牧《樊川文集》三:“一杯宽幕席,五字弄珠玑。”宋・吴处厚《表箱杂记》卷八:“只知外貌之粉泽,谁料满腹填珠玑。” | 
| 凿壁偷光 | 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;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。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。 | 晋・葛洪《西京杂记》第二卷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 | 
| 著作等身 | 著作跟身材一样高(等:相等)。 形容著作十分丰富。 | 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滦阳消夏录一》:“自是以外,虽著述等身,声华盖代,总听其自贮名山,不得入此门一步焉,先圣之志也。” | 
| 手不释卷 | 释:放开;卷:书本。 书本不离手。形容勤奋好学。 | 三国・魏 曹丕《典论・自叙》:“上雅好诗书文籍,虽在军旅,手不释卷。” | 
| 卷帙浩繁 | 卷帙:书籍或书籍的篇章。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。 | 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6回:“卷帙浩繁,也恐一时纸价腾贵,赀力不给。” | 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胸无点墨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胸无点墨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