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然自若
泰然自若的近义词解析
| 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 
|---|---|---|
| 安之若素 | 安:指心安;若:如同;素:平素;向来。 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;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;毫不介意。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;听之任之。 | 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8回:“第二天宝小姐酒醒,很觉得过意不去。后来彼此熟了,见瞿太太常常如此,也就安之若素了。” | 
| 若无其事 |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。 | 《晚清文学丛钞》:“雪岩若无其事,说不妨事,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,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。” | 
| 谈笑自若 | 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;有说有笑;同平常一样。自若:跟平常一样。 | 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甘宁传》:“宁受攻累日,敌设高楼。雨射城中,士众皆惧,惟宁谈笑自若。” | 
| 行若无事 | 指人在紧急关头;态度镇静;毫不慌乱。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;满不在乎。若:好像。 | 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万太尊说罢,行若无事。” | 
| 处之泰然 | 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 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 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 | 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・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 | 
| 神色自若 |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;神情不变。 | 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雅量》:“初见谢失仪,而神色自若,坐上宾客相贬笑。” | 
| 悠然自得 | 悠然:安闲舒适的样子;自得:内心得意而舒适。 形容态度悠闲;心情舒适。 | 《晋书・隐逸传・杨柯》:“常食粗饮水,衣褐缊袍,人不堪其忧,而柯悠然自得。” | 
| 从容不迫 | 从容:不慌不忙;镇静;不迫:不急促。 形容临事不慌不忙;镇定沉着。 | 魏兰《原序》:“当其临事之时,从容不迫,颜色不变,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。” | 
| 不动声色 | 动:变动;声:说话的声音;色:脸色。 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。形容镇静、沉着。也作“声色不动”、“不露声色”。 | 宋・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谓社稷之臣矣。” | 
| 泰然处之 |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;采取无所谓的态度。 | 《续资治通鉴・元顺帝至正十七年》:“而陛下乃泰然处之,若承平无事,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。” | 
| 面不改色 | 面:颜面;色:颜色。 颜容不改变颜色。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;毫不畏惧的神态。 | 元・秦简夫《赵礼让肥》第二折:“但凡拿住的人呵,见了俺丧胆亡魂。今朝拿住这厮,面不改色。” | 
| 镇定自若 | 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。 | 王朔《过把瘾就死》:“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,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,她便抢先一步哭了。” | 
| 神情自若 | 自若:自然,不变常态。 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。 | 马南邨《燕山夜话・编一套“特技”丛书吧》:“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,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,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,神情自若,并不烫手。” | 
| 泰然自得 | 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。 | |
| 好整以暇 | 整:严整;暇:不急迫。 形容既严整,又从容。也指事情虽多,仍旧从容不迫。 | 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十六年》:“日臣之使于楚也,子重问晋国之勇。臣对曰:‘好以众整。’曰:‘又何如?’臣对曰:‘好以暇。’” | 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泰然自若的近义词、同义词、相近词、替代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