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崩瓦解
土崩瓦解的近义词解析
| 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 
|---|---|---|
| 分化瓦解 | 瓦解:制瓦时先用陶土制成圆筒形;再分部为四片;即成瓦。 使对方的力量分裂、离散。 | 秦牧《湘阴热浪记》:“则以政策攻心,分化瓦解,迫使他们投降。” | 
| 众叛亲离 | 众人反对;亲人背离。形容陷于孤立;不得人心。叛:背叛;离:离开;背。 | 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四年》:“夫州吁阻兵而安忍,阻兵无众,安忍无亲,众叛亲离,难以济矣。” | 
| 四分五裂 | 形容不完整;不集中;不团结;不统一。 | 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魏策一》:“魏南与楚而不与齐,则齐攻其东;东与齐而不与赵,则赵攻其北;不合于韩,是韩攻其西;不亲于楚,则楚攻其南;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!” | 
| 狼狈不堪 | 狼狈:疲惫、窘迫的样子;堪:忍受。 指困顿窘迫的样子。 | 宋・朱熹《与政府札子》:“风痰大作,头目旋晕,几欲僵卧,今已累日,精神愈见昏慢,委是狼狈不堪。” | 
| 不可收拾 | 收拾:整理。 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;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。 | 唐・韩愈《送高闲上人序》:“泊与淡相遭,颓堕委靡,溃败不可收拾。” | 
| 风声鹤唳 | 唳:鹤鸣声。 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。形容惊慌失措;或自相惊扰。 | 唐・房玄龄《晋书・谢玄传》:“闻风声鹤唳,皆以为王师已至。” | 
| 瓦解冰消 | 比喻完全消逝或彻底崩溃。 | 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48回:“于是热烘烘的一件大事,轻轻的被他弄得瓦解冰消。” | 
| 豆剖瓜分 | 豆出荚;瓜切开。比喻被分割;被侵占。 | 南朝・宋・鲍照《芜城赋》:“出入三代,五百余载,竟瓜剖而豆分。” | 
| 分崩离析 | 崩:倒塌崩裂;析:散开;解体。 分裂崩溃;离散解体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 | 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。” | 
| 溃不成军 | 溃:散乱。 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;败得不成样子。形容军队惨败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八章:“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,抓住要害猛力击,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。” | 
| 支离破碎 | 支离:分散。 形容散乱不整;残缺不全。 | 元・许谦《白云集》:“近代以文辞取士,而不考其实,惟务雕镌镂刻,破碎支离,波淫邪遁之辞,靡所不至。” | 
| 一触即溃 | 一碰就崩溃。形容极脆弱;经不起一碰。 | 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上册第一章:“奕山与奕经同样,经过轻举妄动,一触即溃、丧胆、乞降三个程序,结束了浙江军事。” | 
| 危如累卵 | 比喻形势非常危险;如同堆起来的蛋;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。累:堆;卵:蛋。 | 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四》:“当是时,魏危于累卵,天下之士相从谋。” | 
| 地崩山摧 | 土地崩裂,山岭倒塌。多形容巨大变故。 | 唐・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地崩山摧壮士死,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。” | 
| 冰解冻释 |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。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。 | 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庚桑楚》:“南荣趎曰:‘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?’曰:‘非也,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。’” | 
| 落花流水 | 指花残凋落;随流水漂去。原形容残败的暮春景色。常比喻好时光的流逝。后用来比喻残乱而零落的样子。或比喻敌人被打得惨败。也作“流水落花”。 | 唐・李群玉《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》诗:“兰浦苍苍春欲暮,落花流水思离襟。” | 
| 一败涂地 | 一:一旦;涂地:“肝脑涂地”的省略。 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。形容彻底失败;不可收拾。 | 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高祖本纪》:“天下方扰,诸侯并起,今置将不善,一败涂地。” | 
| 冰消瓦解 | 冰消:像冰一样融化;瓦解: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。 像冰融化了;瓦分解一样。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。 | 晋・成公绥《云赋》:“于是玄风仰散,归云四旋,冰消瓦解,奕奕翩翩。” | 
| 危于累卵 |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。喻极其危险。 | 《战国策・秦策四》:“当是时,魏危于累卵,天下之士相从谋。”汉・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。”《后汉书・申屠刚传》:“国家危弱,奸谋不禁;六极之效,危于累卵。” | 
| 一蹶不振 | 蹶:跌倒;振:振作。 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。比喻遭到失败;挫折;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。 | 西汉・刘向《说苑・说丛》:“一噎之故,绝谷不食,一蹶之故,却足不行。” | 
| 桑落瓦解 | 象桑叶枯落,屋瓦解体。形容事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 | 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孔融传》:“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!桑落瓦解,其势可见。” | 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土崩瓦解的近义词、同义词、相近词、替代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