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父的成语
带父的四字成语(共找到54条)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知子莫若父 |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。 | 先秦・管仲《管子・大匡》:“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” |
子为父隐 | 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。这是封建纲常礼教所提倡的。 | 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孔子曰:‘吾党之直者异于是。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’” 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周秦》:“闻子为父隐,父为子隐,未闻父子之相坐也。” |
父母之国 | 自己出生的国家。指祖国。 | 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大鲁,坟墓所处,父母之国,国危如此,二三了何为莫出?” |
父母官 |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。 | 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:“且莫说我是父母官,即使平交,也不该如此!” |
缇萦救父 | ||
严父慈母 | 严:严格;慈:慈爱。 严厉的父亲,慈祥的母亲。 |
晋・夏侯湛《昆弟诰》:“纳诲于严父慈母。” |
有其父必有其子 |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。 | 《孔丛子・居卫》:“有此父斯有此子,人道之常也。” |
父母在,不远游 | ||
子孝父慈 | 儿女孝顺,父母慈爱。同“父慈子孝”。 | 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三年》:“君义、臣行、父慈、子孝、兄爱、弟敬,所谓六顺也。” 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六:“须是就君仁臣敬、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,各有不尽之理。” |
夸父逐日 | 夸父:古代神话人物。 逐:追赶。 夸父追赶太阳。指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。也比喻不自量力。也比作“夸父追日”。 |
战国・郑 列御寇《列子・汤问》:“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影,逐之于隅谷之际。渴欲得饮,赴饮河渭。河渭不足,将走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” |
坐无尼父 | 尼父,孔子︵字仲尼︶的尊称。全句是说在坐者没有人像孔子一般的贤圣。比喻缺乏能辨别贤才的圣人。 | 晋书谢尚传:“尚字仁祖,鲲之子也,八岁神悟夙成,鲲尝携之送客,或曰:『此儿一坐之颜回也。』尚应声答曰:『坐无尼父,焉别颜渊。』席宾莫不叹异。”夙,早。 |
恩同父母 | 恩:恩惠;同:如同。 待人的好处、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。 |
唐・陈子昂《为张著作谢父官表》:“伏惟神皇陛下,恩同父母,矜照恳诚,信其赤心,实有馨竭。” |
父慈子孝 | 父:指父母;子:子女。 父母对子女慈爱,子女对父母孝顺。 |
《礼记・礼运》:“何谓人义?父慈,子孝,兄良,弟悌,夫义,妇听,长惠,幼顺,君仁,臣忠。” |
父母国 | 指祖国。 | 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万章下》:“去鲁,曰:‘迟迟吾行也,去父母国之道也。’” |
衣食父母 |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;指赖以为生的人。 | 元・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:“你不知道,但来告状的,就是我衣食父母。” |
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| 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。 | 语本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乌江亭长檥船待……项王笑曰:‘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’” |
无颜见江东父老 | 江东:借指家乡。 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,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。 |
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笑曰:‘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’” |
乃祖乃父 | 乃:你的。 你的祖父,你的父亲。指祖父和父亲。 |
《尚书・君牙》:“惟乃祖乃父,世笃忠贞。” |
田父献曝 | 田父:老农;曝:晒。 老农将晒太阳取暖的方法献给国君。常作向人献物或献计的谦词。 |
《列子・杨朱篇》:“宋国有田夫,常衣缊黂,仅以过冬。暨春东作,自曝于日,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,緜纩狐狢。顾谓其妻曰:‘负日之暄,人莫知者,以献吾君,将有重赏。’” |
徒读父书 | 徒:只。 父书:父亲之言论。 白读父亲的兵书。比喻人只知死读书,不懂得运用知识,加以变通。 |
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括徒能读其父书,不知合变也。” |
庆父不死,鲁难未已 | 不杀掉庆父,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。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,就得不到安宁。 | 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闵公元年》:“不去庆父,鲁难未已。” |
重生父母 | 重生:再一次获得生命。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;多指救命恩人。 |
元・杨显之《酷寒亭》楔子:“你是我重生父母,再长爷娘。” |
虎父无犬子 | 勇猛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。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。 | 章诒和《往事并不如烟・最后的贵族》:“以十九岁之妙龄弱质,凌数千里之莽涛瘴雾,亦可谓虎父无犬子也。” |
无父无君 | 孟轲斥责墨翟、杨朱之语。后以讥刺无伦常者。 | 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》:“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;墨氏兼爱,是无父也。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” |
顽父嚚母 | 指愚顽暴虐的家长。 | 《尚书・尧典》:“父顽,母嚚,象傲。” |
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 | 媒妁:婚姻介绍者。 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,并经媒人介绍。 |
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: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 |
召父杜母 | 召:指两汉召信臣;杜:指东汉杜诗。 召信臣与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,行善政。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。 |
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杜诗传》:“前有召父,后有杜母。” |
父母之邦 | 指祖国。 | 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微子》:“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” |
再生父母 | 再次给予生命的人。多指救命恩人;也指对自己有重大恩德的人。 | 宋・曾晞颜《贺新郎・贺耐轩周府尹》:“夹路香花迎拜了,见说家家举酒,道公是再生父母。” |
谷父蚕母 | 指传说中的农桑之神。 | 宋・曾慥《类说・续仙传》:“世人厌弃五谷,地司已收其种矣,可相率祈谢谷父蚕母,当致丰穰。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父的成语、带父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,传承中华文化精髓。